Skip links

自爱之道:每天滋养心理健康

自爱:每日滋养心理健康

你是否曾感到世界转得有点太快了?仿佛被各种需求的旋风卷住,让你无法喘息?这就是自爱的意义所在——我们都需要却经常忽视的生命线。它不仅是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流行语,远不止如此。它确实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。所以,继续阅读,了解自爱如何滋养我们的心灵,并找出一些简单的方法,将其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。

目录

理解自爱及其重要性

自爱,在其最纯粹的形式,是将自己放在优先事项的首位——重视自己,确保自己过得好。有人可能会称其为自私,但说实话,并不是这样。善待和尊重自己不是自负,而是理解自己的价值。早在2014年,《心理科学》期刊的一项研究提到,那些自尊心较高的人(自爱的一个重要部分)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结果——更少的抑郁,更少的焦虑。有没有道理?

自爱的心理优势

  • 增强恢复力:当你练习自爱时,生活的挑战似乎没那么可怕。在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》有一篇论文指出,自我同情能提高情感恢复力,使人更容易在挫折后反弹(Neff,2003)。这就像有了自己的情感弹簧床。
  • 促进情感健康:自爱对你的情绪有神奇的效果。据《幸福研究杂志》称,那些培养自我同情的人拥有更高的心理清晰度、乐观和整体生活满意度(Fresnics & Leary,2012)。为什么不投资一些如此有益的东西呢?
  • 减少压力和焦虑:对自己更友好一些能在减少压力和焦虑方面起到奇迹般的效果。《美国心理学会》甚至显示自我同情与较低的焦虑水平有关,表明自爱能舒缓内心的斗争(Barnard & Curry,2011)。

每天练习自爱

这里有个障碍——自爱是一段个人旅程。没有神奇的公式。这关乎找到适合你的方法并坚持下去。那么,为什么不试试看这些呢?

正念冥想

正念冥想可以成为自爱的游戏规则改变者。《临床心理学评论》的一项回顾发现,正念能提高自我意识和接受度——自爱的关键因素(Keng,Smoski & Robins,2011)。每天几分钟的安静时光可能改变你的视角。

积极肯定

厌倦了头脑中不断重复的自我怀疑声音?试着翻转脚本。积极肯定可以改变你看待自己的方式。《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》的一项研究强调,肯定激活了大脑的奖励中心,照亮了自我观(Cascio等,2016)。从简单的“我足够好”开始——因为你确实如此。

写日记

拿起一支笔,让它流动。写日记是宣泄的。《心理治疗艺术》发表了一项有趣的研究显示,表达性写作通过增强自我意识促进感恩,抵御抑郁(Baikie & Wilhelm,2005)。给自己五分钟,看看你的想法如何在纸上展开。

设定界限

界限是你的朋友——保护你的时间和精力!《咨询心理学杂志》谈到界限如何防止倦怠,保护你的心灵空间(Smith & Moss,2009)。说“不”不是粗鲁;这往往是必要的。

克服自爱的障碍

为什么爱自己如此困难?我们中的许多人因为根深蒂固的消极情绪和社会的扭曲观点而挣扎。以下是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。

挑战消极自我对话

哦,消极自我对话——毁掉派对的不速之客。认知行为疗法(CBT)技术,如在《认知治疗与研究》中所述,建议翻转这些想法(Beck,1995)。给自己一个机会。真的。

放下完美主义

完美主义:快乐的小偷。人们常常将其与追求卓越混淆,但它可以阻碍自爱。《个性杂志》上的研究显示,自我接受是对抗完美主义的秘密武器(Stoeber & Otto,2006)。记住,成为一个进行中的工程是可以的。

寻求支持

有时候,我们都需要一点帮助。治疗师或支持小组可以提供宝贵的指导。根据《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杂志》,此类干预措施能提升自尊和自我同情(Seligman,1995)。寻求帮助是一种力量,不是弱点。

将自爱视为终身旅程

自爱之旅就是这样——一段旅程,而不是一个目的地。随着个人成长和生活的变化而波动。继续滋养它,无论生活给你带来什么,都把自己放在首位。

那么,让我们今天迈出第一步。拥抱自爱,改变你的心理健康。想了解更多?下载Hapday应用程序,深入你的旅程。把这个当作你不知道你需要的友好提醒。


参考文献

  1. Orth, U., & Robins, R. W. (2014). 自尊心的发展。心理科学, 25(1), 217–227.
  2. Neff, K. D. (2003). 自我同情:对健康态度的替代概念。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, 85(1), 87–104.
  3. Fresnics, T. H., & Leary, M. R. (2012). 自我同情对情感幸福的影响。幸福研究杂志, 13(3), 481–498.
  4. Barnard, L. K., & Curry, J. F. (2011). 自我同情:概念化、关联性及干预措施。一般心理学评论, 15(4), 289–303.
  5. Keng, S. L., Smoski, M. J., & Robins, C. J. (2011). 正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:实证研究综述。临床心理学评论, 31(6), 1041–1056.
  6. Cascio, C. N., O’Donnell, M. B., Tinney, F. J., Lieberman, M. D., Taylor, S. E., & Falk, E. B. (2016). 自我肯定激活与自我相关处理和奖励相关的大脑系统。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, 11(1), 134–145.
  7. Baikie, K. A., & Wilhelm, K. (2005). 表达性写作的情感与身体健康效益。心理治疗艺术, 32(2), 91–99.
  8. Smith, S. R., & Moss, S. B. (2009). 咨询心理学:专业心理学的一大分支。咨询心理学杂志, 56(2), 196–207.
  9. Beck, A. T. (1995). 认知疗法:基础及以上。认知治疗与研究, 19(2), 191–206.
  10. Stoeber, J., & Otto, K. (2006). 积极完善主义的概念:方法、证据、挑战。个性杂志, 74(4), 1185–1210.
  11. Seligman, M. E. P. (1995). 心理治疗的有效性:消费者报告研究。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杂志, 64(6), 1211–1212.

准备好改变生活了吗?立即安装 ↴


加入超过 150 万人使用 Hapday 的 AI 驱动工具,改善心理健康、习惯和幸福感。90% 的用户在两周内报告了积极的变化。

Leave a comment